媒体集萃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> 今日建行 >> 媒体集萃

《人民日报》:大银行“相中”小企业――中国建设银行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纪实

发布时间:2011-09-05

“是建行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根救命稻草!”

说这话的是四川金利达食品公司总经理李建华。李建华所在的四川眉山有“中国泡菜之乡”的美誉,但由于缺少抵押物,当地许多小型泡菜企业告贷无门,加之货币政策回归稳健、“钱荒”无情袭来,企业往往没钱收购原料,“老板们的脑袋像被泡菜坛子砸过一样,每天晕头转向地找资金,连借高利贷的念头都动过”。

就在此时,建行伸出了援手。李建华与当地三家泡菜企业组成联合体,建行向联合体发放了2000万元“联贷联保”贷款,每家500万元。虽然无需抵押、担保,但一家不还,其他三家须承担连带责任。有了这笔宝贵的资金,四家企业年销售收入有望增长20%。李建华说:“签完贷款协议,几个大男人都高兴得哭了,紧紧地拥抱在一起,那场面真挺感人的!”

这样的故事在建行还有不少。中国建设银行,这家资产规模国内第二、股票市值全球第二的大银行,正将热切的目光投向小企业——

近三年,建行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长40%,已累计为16万家小企业客户放贷1.4万亿元。目前,建行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已占企业客户总数的90%,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已占企业新增贷款的68%。

建行行长张建国自豪地说起了这样四个“最”:建行小企业贷款户数是中国银行业中最多的;去年小企业贷款余额、新增额、余额占比是银行业中最高的;“速贷通”、“诚贷通”、“内贸通”、“小额通”……小企业融资品种多达上百种,是银行业中最丰富的;小企业贷款不良率1.09%,在低于2%监管红线的前提下,容忍度在国有银行中是最适度的。

今天的建行,不仅为大企业“锦上添花”,更为小企业“雪中送炭”。

新理念

大银行做小企业贷款同样划算,应成为战略转型的重点

大银行做小企业贷款不“划算”——这是过去业内的“共识”。

小企业贷款风险大:小企业生命周期短,经营不稳定,报表不规范。

小企业贷款成本高:一笔500万元的小企业贷款和一笔5亿元的大企业贷款,收益相差100倍,但人手占用、耗时费力却差不多。

建行过去也这么看。然而,市场环境的变化,让建行彻底颠覆了这样的看法。

“大企业不一定是‘宝’,小企业也不一定是‘草’。”在建行西部某分行,新的认识渐渐萌发:

从政策环境看,钢铁、水泥等产能过剩、污染严重的大企业受政策限制、难以放贷,而小企业多处竞争性领域,不受政策制约,支持小企业还能得到监管部门政策鼓励;

从客户基础看,这家分行原先只有197个客户,其中绝大部分是大企业,如果继续“抓大”,客户新增数量将非常有限,而在小企业中发展客户空间巨大;

再从贷款收益看,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,大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,议价能力日益增强,贷款利率只能执行基准利率甚至下浮10%,而小企业贷款利率往往能上浮15%,只要做到一定的量比如500户以上,小企业贷款一样能赚钱。

这家分行的认识折射出建行正在形成的新“共识”。“只要能控制风险、降低成本,小企业贷款同样很‘划算’;并且我国小企业生产总值近10年来年均增速超过30%,在金融市场上,得小企业者方能得天下。”分管副行长朱小黄说,“建行已将小企业业务作为全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全力加以推进,这绝不是喊喊口号做做秀,而是从银行自身需要出发的重大抉择。”

专业化

“信贷工厂”模式降低人力成本和信贷风险

“风险大、成本高决定了小企业融资是‘世界性难题’。建行努力用专业化、对称化、网络化等方法来破解这道难题。”建行首席财务官曾俭华坦言。

在建行江苏太仓璜泾支行,宽敞明亮的工作大厅内,一个个格子间毗邻而居,客户调查、授信审批、合同签订、贷款发放、贷后管理……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,每笔业务依次传递,颇像车间里的流水线。这就是建行在同业中率先成立的“信贷工厂”,这种专做小企业贷款的“信贷工厂”在建行已有266家,83.8%的小企业贷款通过“工厂”发放。

说起“信贷工厂”的优势,可以用“专业”二字来概括:

——从受理申请到发放贷款,全部在“工厂”内完成,由专职人员进行批量化审批,大大降低了小企业信贷中的人力资本占用成本,也提高了审批效率。“以往,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客户经理,一位客户经理服务5—6个小企业客户就已难以支撑,现在可以从容服务20多个客户。”建行小企业业务部负责人余江说。

——四大流程系统与八大系统工具的应用,使银行有了专业的风险防控,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。截至今年3月底,建行已组建“信贷工厂”的二级分行,2008年以来新发放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0.53%,比未组建分行低0.37个百分点。

建行苏州分行小企业中心总经理戴忠兴说起了吴江支行“信贷工厂”正在试点的“信贷预警工具”。支行与吴江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网,获取小企业的水费、电费、缴税等10多项核心数据,一旦数据变动幅度过大,就会自动报警。“原来客户经理一个月去一趟企业,难以发现问题,现在银行的眼睛可以说24小时都睁着!”

对称化

充分利用各种社区平台,使银企信息对称化

小企业融资难,常常难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:一些小企业财务报表真假莫辨、信用水平低,银行摸不着“实底”,自然不敢贸然放贷。

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?建行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:小企业规模小,抗风险能力弱,往往以社区为平台“抱团”发展。

充分利用各种社区平台,就能使银企信息对称化!

建行向行业组织借力。

佛山明浩家具公司董事长吴荣杰急需500万元流动资金,却苦于没有抵押物申请贷款,没想到建行主动伸出了“橄榄枝”。原来,建行从乐从镇家具协会了解到,明浩家具是该协会的理事单位,在圈内口碑甚好,10多年来没拖过材料款,也没欠过工资。掌握这些信息后,建行立即建议吴荣杰联合其他三家家具企业联贷联保,仅2天时间500万元贷款就批下来了。

向社区管理机构借力。

吴江市盛泽镇早在明清就以“日出万绸,衣被天下”闻名,如今,当地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国内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之一。这里聚集的6500多家商贸企业,80%以上是没有厂房却有资金需求的小企业。建行苏州分行盛泽支行了解到,市场管委会下属的中国绸都网拥有50多个客户经理,天天跑市场采集行情信息,对企业情况了如指掌,同时建有诚信会员库,拥有1000多家诚信会员。于是,支行推出了“绸都赢”系列产品,诚信会员可向建行申请贷款,由绸都网帮银行搜集借款企业的基本信息。目前,已向120家市场内小企业放贷近10亿元。

“这些客户经理能告诉银行许多信息,比如企业主有没有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、有没有跟人打官司等,再加上市场管委会设有小企业贷款风险基金,向建行提供兜底保证,因此信贷风险很小。此外,他们也解放了银行信贷人员的手脚,先前一个信贷人员只能服务10多家小企业,现在有些人能做到40家左右!”支行公司部副经理顾浩说。

向产业集群借力。

基于小企业围绕核心大企业发展的特点,建行山东分行针对滨州板材加工和贸易产业集群开发了“融物通”物流融资业务,通过引入核心大企业,帮助银行及时掌控小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,化解信贷风险。该业务出炉仅3个月,就为22家小企业放贷4.6亿元。

网络化

“网络信用”让小企业轻点鼠标打开融资之门

这是一组快速“膨胀”的数据: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元,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的小企业达2000多万家,网络购物消费者超过1.5亿人。

虚拟的网络能否给小企业带来实在的好处?建行首创了网络银行信贷服务。

“我和两位同行在阿里巴巴网上向建行申请网络联贷联保贷款,没用抵押就贷了70万元。只要轻点鼠标,就能打开融资之门,这简直不可思议。”浙江福盛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和兴说。

据统计,在阿里巴巴公司网上交易平台注册的中小企业用户达3400万户,90%的用户有贷款需求,其中70%融资无门,最主要原因是无法提供抵押、担保。建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网络银行业务,贷款的申请、审查、发放和还款均可在网上办理,并引入“网络信用”概念,将企业网络交易记录、诚信指数等作为评价和授信的依据。

“比如,银行可以分析小企业的网上询价、投诉记录。如果一家小企业一个月有三四笔产品价格被询问的记录,没什么投诉记录,说明企业经营较好也守信用。这样的记录我们要看三年以上,一家企业连续在网上骗三年也是件挺困难的事吧?”建行杭州宝石支行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张洁升说。

如果企业出现违约,不还贷款,这样的不良信息将在阿里巴巴旗下各网站突出曝光。一番严厉的“网络公示”后,谁还敢跟这样的企业做生意?

“利用网络信用,再加上联贷联保等手段,能使银行的风险大大降低。并且,原来客户经理放一笔贷款得跑三四趟企业,现在一切都在网上进行,砍掉了一半的工作量。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企业,许多小企业由于没有抵押物,在‘网下’得不到贷款,网上却能得到。”张洁升说。

在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,建行又陆续与中商网、义乌网、金银岛、敦煌网、快钱网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,相应推出“e贷通”、“e单通”、“e商通”、“e保通”、“e点通”等e贷款系列产品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向1万多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客户发放网络贷款450亿元。

小企业,大事业。

中国建设银行,这艘戴有“中国基本建设第二大贷款行”等桂冠、以“大买卖”见长的金融航母,又一次开始了华丽转身。

 

 

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11-09/05/nw.D110000renmrb_20110905_4-01.htm